勘查遙感國內外發展
遙感( remote sensing)就是遙遠的感知。航天遙感是指從衛星上對地球表感測光實為地面物質對入射輻射的光譜響應和自身的電磁輻射。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近半個世紀中遙感技術的發展速度和應用廣度,是世界科技領域中最為突出者之一。
遙感在地學里應用最廣泛的是地質填圖和礦產資源調査。遙感地質找礦是遙感信息獲取、含礦信息提取以及含礦信息分析與應用的過程。從1972年Lada出現至今40余年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
1972-1982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MSS數據雖僅有4個波段,但它呈現出地球的“大相片”,使地質學家大開眼界,視覺的改善,引起思維的升華;也就是說將人們習慣的形象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方式統一在一起,使對地球的認識升華到新的水平,突出表現在對地質構造的認識上,這一階段的解譯主要為目視判讀。但是人們很快意識到了這種數據的不足,1977年地球物理學家柔紈( Rowan et al1977)根據杭特( Hunt et al.,1972)對于礦物波譜的系統研究,建議在陸地衛星上2~2.5m譜段增設通道,使能根據蝕變礦物找礦,于是在 Landsat4上增設了2個短波紅外波段TM5和TM7。
第二階段為1982-1999年。自從1982年7月美國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 Landsat4增設了2個短波紅外波段:(TM5(1.55~1.75um)和TM7(2.08~2.35um))以來,為找礦呈獻了一個嶄新的手段,提取具找礦標志意義的熱液蝕變巖石信息。這一階段的應用突出表現為,對 Landsat4和 landsat5(TM)及Landsat7(ETM)提供的2個短波紅外波段開展了大量提取蝕變遙感異常的找礦工作,蝕變遙感異常信息的提取主要是建立在羥基礦物和鐵染礦物對某特征波段有吸收的基礎上進行的。自從Crósta用Landsat TM數據的1、4、5、7波段組合主要成分分析提取羥基蝕變遙感異常并取得好的效果,這種方法逐步被人們引用,并發現這是一種非常穩健的方法,也被人們成為Crósta方法。在此期間計算機軟硬件都有了飛速發展,從集中的大型機,逐步過渡到人手一臺的個人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世界范疇4個軟件系統(EVVI、PCI、ERDAS、ERMAPPER)均具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使目視判讀很快被更客觀、更快速的數據圖像處理所替代。
1999年以后開始了第三階段。Hyperion和ASTER都在1999年升空,前者在0.4-2.5μm譜區細分為220波段,后者將ETM-5+7分為6個波段,并增加了5個人紅外譜段,其目的都是旨在提供更多辨別礦物的手段。30度年來國內外遙感工作者為開發利用遙感信息,并證實蝕變巖石TM、ASTER遙感信息與多數金屬礦床有著非常好的相關性,所提取的找礦遙感異常作為一種找礦標志參數。但是Hyperion幅寬較窄,僅7.5km,加之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在普查找礦中的實用性,但對于較小范圍的礦床研究仍具價值。同樣原因在21世紀里,利用ASTER、ETM的工作更為蓬勃興旺。